“‘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焦点对话)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的发展战略。7月1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我国“互联网+”建设的目标,提出11个重点行动领域,人社部被列为多项任务实施的负责部门之一。展望人社领域“互联网+”行动的发展规划,了解其实施背景、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贾怀斌。本报记者王永
“互联网+人社”已在路上
把信息化的地位与作用,从工具层面提升到理念和机制层面。
明确了“从传统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技术)转变”的创新路径。
搭建大平台,构建大数据,打造人社领域“互联网+”的基础环境。
记者:近年来,人社信息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将对人社信息化发展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贾怀斌: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在人社领域推进“互联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了11个重点行动领域,许多任务都与人社业务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社领域“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社领域的全部工作涉及到“人”,围绕“人”展开,并且日益强调对人的服务,与以人为本、扁平化等互联网思维相契合。同时,移动应用、互联网等都是由“人”来使用,双方受众相同。另一方面,人社工作面对数以十亿计的服务对象,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产生和管理的数据量巨大,在政府部门中排名靠前,可以说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其次,人社领域深化改革,不仅要求各项改革措施相互配套,流程相互衔接,也要求信息系统广泛覆盖、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相互协同,这与“互联网+”连接一切、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高度吻合。早在2013年,尹蔚民部长就对人社信息化工作提出“共建共享”的要求,“共建”即要建成互联互通的平台,“共享”即要实现数据充分共享。这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去年,我们提出要实现“人社信息化”向“信息化人社”的转变,即把信息化的地位与作用,从工具层面提升到理念和机制层面,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全面信息化、全国一体化、全方位应用、引领业务发展,这恰好符合“互联网+”的战略要求。今年初,我们又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迈出信息化建设新步伐”,要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内容和工作形态4个方面实现创新,明确了“从传统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技术)转变”的创新路径,以及“人本人社”“智慧人社”“透明人社”的创新目标,这也完全符合“互联网+”的推进方向。
近两年来,人社部推进的信息系统省级集中、社保卡应用和持卡库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即将实施的就业登记、参保登记和用工备案三项登记业务的协同共享工作,都是在搭建大平台,构建大数据,打造人社领域“互联网+”的基础环境。可以说,虽然我们没有正式喊出“互联网+人社”的口号,但“互联网+人社”已经在路上。
最后,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诉求日益增多,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随机性的特点。我们只有抓住“互联网+”的契机,推动管理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包容,从分散走向整合和协同,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便捷的服务。
“互联网+人社”重在融合创新
◆“+互联网”是一种物理变化,“互联网+”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化学反应。
◆办事“跑断腿、磨破嘴”,主要原因是各部门信息系统割裂导致简单的事情重复办。
◆正在建设的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将让老百姓不再重复办理登记业务。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互联网+人社”与以往的人社信息化建设有何不同,应如何理解?
贾怀斌:以往,我们也在用互联网,比如通过政府上网工程,把业务直接搬到网上,虽然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让群众获得便利,但这种某一项业务“+互联网”的形态,只是一种物理变化,而“互联网+”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基于互联的基础设施和互联的思想,进行业务形态的创新和发展,是一种颠覆传统的化学反应。这种创新,不仅源自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的渗透,更包含在互联网作用下,各业务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重构重组。我们常讲互联网思维,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改善用户体验,就是要从群众的感受出发,努力提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整合、优化业务流程,让群众满意称心。这是“互联网+人社”的精髓所在。
以前,我们的信息分散在各业务系统中,彼此不共享,还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老百姓到人社部门办理业务,需要到不同单位,填各种表格,盖各种公章,“跑断腿、磨破嘴”,主要原因就是各部门信息系统割裂导致简单的事情重复办。目前,我们正在建设全国联动的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通过与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将加快促进跨地区、跨领域的业务协作,让老百姓用社保卡、网站、手机即可享受各级人社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再重复办理登记业务,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数据一致性问题,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使跨地区协作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如果将社保卡、金融服务、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捆绑起来,人社系统的业务模式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形成面向各类社会主体的新型社会治理与政府公共服务形式,让广大群众从中获益、得实惠。
“互联网+人社”必将厚积薄发
◆在充分借助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传统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技术)的转变。
记者: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人社系统拥有哪些发展基础和优势?
贾怀斌: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规模近8亿张的社保卡。社保卡全国统一、快速普及,让人社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每个人,为广泛推进“互联网+人社”提供了保障。二是数以十亿计的数据。我们掌握的数据资源涵盖所有管理服务对象,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蕴含就业、参保、收入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及其他经济活动轨迹,并实时动态更新。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是我们借助大数据分析推动“互联网+”、促进业务创新的重要资源。但目前这些资源还在“睡觉”,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在人社领域推进“互联网+”,我们选择的路径只能是在充分借助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传统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技术)的转变。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云技术在人社领域的应用,构建人社行业云,适应对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员数据的集中管理的需要;要推动大数据技术在人社领域的深度应用,为融合创新提供更有力支撑。手握社保卡和数据两大优势资源,还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性、便利性,把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
“互联网+人社”探索中前行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提升经办服务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
◆探索网络化人才培养新模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获取能力提升的机会。
记者:对于“互联网+人社”的愿景目标与路径选择,您有何考虑?
贾怀斌:“互联网+”是针对问题痛点、体验空白、价值盲区实现的跨界融合。下一步,如何具体推进“互联网+人社”,我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引向深入:
第一,互联网+就业。主要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激发就业活力,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一方面,打通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全面掌握就业需求与就业状况,简化政策实施的程序,提高就业政策的执行能力。另一方面,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共同搭建各类就业信息服务对接平台,如招聘求职服务对接平台,促进求职与招聘需求的快速对接;创新创业服务对接平台,提供创业项目、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孵化空间等要素资源的对接服务;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大学生提供实习见习服务,建立家政服务对接平台等。
第二,互联网+社保。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提升经办服务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主要包括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精准定向的信息传播优势,引导参保对象根据家庭人员构成、健康状况、职业工种、收入水平等,选择层次化的社会保障,拓宽社保覆盖面;推动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权益记录查询、参保登记、缴费结算、待遇支付等服务,为群众提供便捷、精准的服务;改进医保结算机制,拓展医保费用的互联网支付方式,支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医疗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医疗服务监控和绩效评估,完善社保反欺诈机制,提升基金风险防控能力。
第三,互联网+人才。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人才资源开发使用效率。一是探索网络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线上线下资源对接,推动各类人才培养的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开展网络学习、考试认定、在线职称评审及技能鉴定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获取能力提升的机会;二是借助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人才项目需求信息,构建人才项目对接平台,促进人才、资本和项目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我国人才资源优势;三是探索网络化人才管理服务新模式,通过社会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各类人才提供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户籍等方面的服务。
第四,互联网+社保卡。发挥好社保卡在服务方面的承载能力,结合互联网的广连接特点,促进互联网与社保卡的应用融合,拓展社保卡应用范围与服务体系。一方面,强化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保卡应用,借助互联网平台及金融机构等社会资源,建立完善跨界融合的用卡环境,构建更为安全高效的社保卡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改进社保卡应用方式,依托互联网构建以社保卡为载体、有卡应用与无卡应用相结合的全国“一卡通”应用新模式,为社保卡承载更多的政府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奠定基础。
(基层实践)
抬腿就到 触手可及
青岛市以“互联网+”布局民生服务
——本报记者:王永
以往“赶大集”现在变虚拟
山东省青岛市某信息服务公司的曹女士,在公司负责就业备案、社保申报、劳动年检、劳动关系备案等人力资源工作。前几年办这些事,曹女士会带着材料多次往返于就业、社保等机构服务大厅,还要排长队,工作效率很低,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赶路、排队上。自从青岛市人社局开通网上办事平台后,曹女士可以在公司的电脑上通过“单位网上办事大厅”随时办理业务,工作效率很高。最近公司招聘了6名员工,曹女士通过这一平台,为员工办理用工登记、社保参保登记、网上工资备案、劳动合同备案等业务,社保局直接通过财税库银系统为企业代扣了社保费。所有这些业务,曹女士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在以前,至少需要两个人跑3天。
社会发展到今天,效率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队或“赶大集”式的现场办公模式已不能满足单位和个人的办事需要。为此,青岛市人社局及时调整思路,将信息化工作重心由实体服务大厅向虚拟服务大厅转变,建设网上便民服务体系,将个人信息查询、社保参保证明打印、社保卡挂失解挂、增减人员的参保、停保、续保等30多项业务“搬”到了网上,为单位和个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目前,全市已开通企业网上用户7万多、个人用户300多万,涵盖200多个办事项目,日均登录两万余人次。
社保信息一手“掌握”
青岛市人社局在“互联网+民生”的浪潮下,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打造“人社O2O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业态”为目标,以医保个人账户移动支付为切入点,充分发挥社保卡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让市民体验到移动服务的便利。
目前,青岛市统一设计开发了基于4G网络的移动应用平台,针对不同服务人群,有侧重地开发了不同的移动业务。例如,针对当前手机APP应用过多过杂、单一应用难以普及推广的问题,通过与青岛市广播电视台、青岛市新闻网等第三方媒体合作,把社保信息和政策查询服务内嵌到手机媒体应用内部,增加了业务受众面;统一开发了“智慧人社”市民版APP,通过与第三方支付合作,居民在手机上可以缴纳城居保、居民医保和社平工资补差等费用。
青岛市还通过手机绑定社保卡信息,实现了医保个人账号在医院、药店的无卡支付,解决了社保卡无卡支付等问题,有效缓解市民在医院就医的“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排队时间长、缴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问题,通过流程改造、数据共享,实现了社保基本信息、参保信息、缴费及各类待遇相关信息的查询和社保卡相关的业务办理。全面实现了社保卡的一卡多用,进一步提升了社保经办机构的服务效能。
小小的手机屏幕很快成为人社部门与市民交流的重要渠道,市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了解最新人社政策、招工资讯,一键查询个人养老、医保、工伤、生育、公积金等信息,真正实现一手“掌握”人社所有信息。
民生E站确实方便
青岛市市南区八大湖街道天台路社区居民吴先生,非常关心自己的养老待遇和医保待遇信息,每月都让儿女或自己到社保经办机构服务窗口排长队,查询、打印相关信息材料。吴先生可以说是社保经办机构的“常客”。自去年开始,吴先生出家门不到200米,就可以在家门口自助服务一体机查询和打印关心的信息了,再也不用到经办机构排队。吴先生感叹到:“再也不用麻烦孩子了,我散步的时候就可以查到我的养老金、住院报销的钱了,这机器真是方便。”
针对老年人、外来务工人员、失业人员和文化水平较低人群不太善于使用手机这一情况,青岛市人社局开发了基于智能安卓平台的自助服务一体机,放在全市的街道、社区。在自助服务一体机上,市民可以办理社保卡挂失、打印社保权益记录单、进行领取资格指纹采集和认证、居民医保缴费等110余项业务。目前,青岛市已经设置了300余台自助服务一体机,平均每台机器日均使用量超过30人次。随着青岛市人社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延伸和自助服务一体机的部署,青岛市人社业务基本实现了“小业务不出村、大业务不出镇”的服务目标,城区“一刻钟”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服务圈初具规模。
目前,青岛市人社局正在进一步扩展自助服务领域,与相关单位共同打造全市电子政务“民生e站”便民服务品牌。
(一线探索)
坐在办公室办理申报缴费业务
打造智能型“互联网+”一体化社保信息系统
——钦州市人社局黄振良
两分钟内生成1000多人的征缴信息
前不久的一天,广西钦州市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社保专管员在办公室,将最后一笔申报业务在广西金保工程大集中企业自助服务申报平台提交申报完成。广西金保工程大集中智能信息系统随即在两分钟内,自动生成该企业1000多人的社保征收台账及缴费单据号,银行按照单据号内容,即可通过托收方式完成对企业社保费的征收。这名社保专管员还可以在办公室查看和跟踪本企业社保费征缴流转进度,查看征缴单据号、是否已经托收至银行、欠费是否实缴到账等等,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系统自动完成。
以上这一过程,标志着社保费征收经办业务在“互联网+”的路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长久以来,参保企业办理社保缴费业务,需要在社保机构、银行之间来回奔波,反复提交材料;社保经办人员需要反复录入大量申报数据,花大量时间核查数据是否有误。台账核定、征集、回款录入、分款到账等,也需要工作人员花大量时间。一个小小的操作错误引起的问题排查、重新办理业务,曾让经办人员焦头烂额。实施社保一体化智能流程管理后,工作流程简化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办事时间大大减少了,方便了参保企业,也方便了社保经办机构。
智能化流程管理必将提高经办效率
智能化的流程管理实质上是应用流程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方法,收集、整理、分析业务经办流程积累的数据,发现业务流程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规律,及时把握业务经办需求,总结、提炼和优化规律性的业务流程,开发一系列可配置的自动化程序,由计算机后台自动完成业务经办的所有流程,并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有效提高业务经办效率,提升精细化管理。这也是业务流程管理继电子化、集成化的发展方向。
根据智能化的流程管理思想,打造一体化的社保智能化流程,与传统的人工经办流程形成互补,就是优化和重构目前各经办机构烦琐的人工经办业务流程,完善工作机制,改进管理方式,优化办事流程;将优化重构后的工作流程交由计算机全部完成,最终实现从就业登记、人员变动、基数申报、人员转移、台账核定、征集托收、单位回款划账,到财务入账等一系列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同时,金保工程五险数据大集中系统将提供一系列的业务审核报表,将业务人员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业务稽核、审核工作中,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了社保机构的精细化管理。
如何打造社保业务流程管理智能化
业务流程管理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升级重构企业申报平台:根据智能化流程要求,升级原有企业申报平台,完善企业的日常申报业务,如人员增减变动、基本信息变更、工资基数申报、异地关系转移、养老待遇申领申请等;提供各类常用查询功能,方便企业跟踪业务流转进度情况,并将日常申报需要的纸质表单实现电子化,增加电子印章签章功能,实现企业和社保机构间业务流程的无缝连接。
(2)打通银行缴费系统接口:开发银行缴费接口,完善电子托收、转账等各种缴费交易,实现参保企业社保费欠缴、实缴信息在参保企业、银行、社保机构之间的实时传递,保障企业缴费更方便、及时、准确、安全。
(3)开发智能调度一体化程序:就是要把社保机构内不同部门的业务流程,以及社保机构与参保企业、银行之间的接口交互流程,通过计算机后台的智能调度一体化程序系统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协作,全自动完成业务经办。
(4)完善社保机构业务审核稽核机制:计算机全自动完成所有业务流程了,是不是我们的经办人员就没事做了?当然不是,智能化的流程管理更强调用数据分析思考问题,系统将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报表数据,供社保机构做后续的数据稽核、校对、分析、统计、决策,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实施“互联网+社会保障”战略,将推动社保部门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由“管、审、批”的管制型政府向“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转变。在“互联网+”大潮里,智能型互联网会给社保事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远影响,智能化的征缴流程管理仅仅是一个开始。广西人社信息中心在社保信息化领域辛勤耕耘,凭着前瞻性视野、过硬的技术,必将在“互联网+”社保领域迈出一个又一个创新步伐。
|